宋微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一帶一路”沿線欠發達國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沖擊,不僅使得這些國家自身經濟發展受阻,也導致中國與其開展的經貿合作進程放緩。更為嚴峻的是,疫情產生的次危機嚴重打擊了國際社會對這些欠發達國家的發展信心,未來發展預期更加消極。 疫情導致“一帶一路”沿線欠發達國家的債務和財政可持續性遭到沖擊,吸引外資能力減弱。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14日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預計為-3.0%。同時,疫情導致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債務風險加劇,許多國家觸及償債警戒線。財政的不穩定使得國際投資者望而卻步。 疫情導致跨境出行、交通、物流面臨多重限制,使得“一帶一路”沿線欠發達國家獲得非資本性生產要素的能力被削弱。商品、服務和人員等生產要素的跨境流動和配置是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動力,然而疫情阻塞了這些要素的流動渠道。疫情發生前,這些國家的勞動力主要來自他國的海外勞動力派遣,但是疫情導致來源國停止派出后,當地的勞動力嚴重不足;同時疫情導致境外供應鏈斷裂,原本的原材料和一些機械設備的進口無法正常進行;此外,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即便是最不發達國家也不是孤島,疫情的發生導致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基本上停滯,旅游業、金融業尤其受到重創。 疫情導致西方社會集體陷入焦慮,不斷對中國進行污名化的攻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關系。疫情期間,國際社會一些“有心之士”開始借機抹黑和唱衰“一帶一路”倡議。他們不僅利用其在“一帶一路”沿線欠發達國家控制的當地媒體大肆渲染,而且還不斷對“一帶一路”沿線欠發達國家發起輿論攻勢,并夸大“一帶一路”沿線欠發達國家未來發展的脆弱性,以期為“一帶一路”經貿合作制造壓力和積聚風險。 盡管疫情導致“一帶一路”沿線欠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能力弱化,但是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中國的援助資金依然可持續地注入,中國將繼續以開放、包容的態度與各主要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加強協調,以務實、靈活和創新的方式實施對外援助項目,提升沿線發展中國家的韌性。 一方面,中國援助在第一時間為“一帶一路”沿線欠發達國家提供抗疫醫療物資,幫助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加強公共衛生治理能力。依據中國近期發布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指出,中國在國內疫情防控壓力巨大的情況下,迅速向國際社會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截至5月31日,中國已向27個國家派出29個醫療專家組,向150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了援助。未來,中國援助將繼續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欠發達國家在公共衛生等民生領域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遠程醫療、視頻會議以及援外醫療隊,促進醫療和科技人員交流,共享“戰疫”信息,構建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網絡,并發揮聯合國及世界衛生組織在完善全球公共衛生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加強與其他援助國的協調與合作,共同提升“一帶一路”沿線欠發達國家的公共衛生治理能力,共建健康“一帶一路”。 另一方面,中國援助在充分尊重受援國發展關切的前提下,在雙方充分協商的基礎上,進一步聚焦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一帶一路”沿線欠發達國家的“復工復產”奠定基礎。例如,今年1月初在中國國內疫情防控壓力劇增的情況下,中國援中非光伏電站項目仍如期啟動。中非共和國電力緊缺,全國供電率8%,首都供電率只有35%,該項目共計15兆瓦,該項目完工后將有效緩解中非境內電力緊缺狀況,對中非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再如,6月中國援緬甸滾弄大橋項目在雙方積極克服疫情影響、密切溝通協調的背景下,正式啟動。大橋建成后,將大幅改善緬甸撣邦北部與中國云南邊境地區交通和物流條件,助力中緬邊貿提質升級,促進中緬邊境地區穩定與發展。當下,中國援助仍繼續同“一帶一路”沿線欠發達國家加大政策溝通與協調力度,針對受援國受疫情的影響,制定基礎設施援助計劃,助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和產業的深度聯動,為危機后的恢復和重建做好準備。 (作者系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發展合作研究所副主任、副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