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白雪
“如果我們不予行動,到2040年,市場中的塑料總量將會翻倍,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總量將會是現在的近3倍(預計從2016年的1100萬噸上漲到2040年的2900萬噸),海洋內的塑料垃圾存量將會是現在的4倍(超過6億噸)。”近日,一份由皮尤慈善基金會、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牛津大學、利茲大學和共同海洋組織在內的知識伙伴共同發布的《力挽狂瀾:破除海洋塑料污染》報告給出了上述數據。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創始人艾倫·麥克阿瑟女爵表示,要扭轉塑料垃圾和污染不斷增長的趨勢,我們需要迅速加大行動,加速向循環經濟的轉型。
我們需要的是全面循環經濟方案
事實上,我們是無法只通過回收來對應塑料污染的。受到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速度的限制,想要擴大收集、回收以及處理規模,就會受到基礎建設現實速度的限制,特別是在欠發達地區。每年有越來越多的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即便是在最理想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情況下,到2040年,這些舉措仍然不能夠把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總量降到低于2016年的水平。 同時,如果只關注回收和處理的解決方案對政府來說成本過高。報告認為,到2040年,這些方案每年會比全面循環經濟方案多花費800億~1800億美元,而且在環境及社會影響方面也多有欠缺。 此外,與全面循環經濟方案相比,溫室氣體排放量更高。這些方案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要高15%,并把人類困于依賴有限石油資源的發展系統中。 沒有哪種方案可以獨立解決問題,而真正需要的是全面循環經濟方案。報告指出,我們必須采取全面的循環經濟舉措,朝著循環經濟作出系統性的轉變。首先要重新考量準入市場的塑料種類,同時快速增強循環再生的能力,使塑料不再流入自然環境。 除了能夠為解決塑料污染問題提供最為有效的答案,循環經濟還能帶來最有利的經濟、社會和氣候影響。報告顯示,與現有模式相比,到2040年,人類有望通過全面循環經濟措施每年節省2000億美元,減少25%的溫室氣體排放,創造70萬凈增崗位。
我們要做的是采取行動使愿景變為現實
艾倫·麥克阿瑟女爵指出:“報告對全球塑料系統進行了前所未有的細致研究。全球已經投入巨資來清理海灘、河流、街道和回收垃圾,如果毫無價值的塑料包裝仍然不斷涌入經濟體系,一切努力都會付之東流。” 因此,要扭轉塑料垃圾和污染不斷增長的趨勢,我們需要迅速加大行動,加速向循環經濟的轉型。在艾倫·麥克阿瑟女爵看來,“現在的問題不是塑料產業的循環經濟愿景是否可能,而是我們將如何采取行動,使愿景成為現實。” “我們必須淘汰不必要的塑料,大幅削減原生塑料的使用,從源頭入手確保每件生產出來的塑料制品都是有價值的。”艾倫·麥克阿瑟女爵認為,淘汰我們不需要的塑料,不僅僅局限于不再使用吸管和塑料袋,而是要迅速推廣新型產品的交付模式,通過無包裝或可重復使用包裝的方式把產品交付到消費者手中。通過這些方法,與現有模式相比,到2040年塑料使用量應該可以削減近一半左右。與當前相比,這相當于塑料使用的凈零增長。 報告認為,即使以最快的速度使用所有已知技術和解決方法來對應塑料垃圾問題,從現在到2040年,每年仍然會以填埋、焚燒以及其他不當方式處理1.5億噸垃圾,其中還包括約500萬噸流入海洋。這與現有模式相比雖然已經減少了80%,但仍然令人難以接受。 因此,艾倫·麥克阿瑟女爵認為,“除了要快速推廣現有措施外,還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進行創新,包括創新商業模式、產品設計、材料、技術以及收集系統,從而加速向循環經濟的轉型。我們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確保我們使用的所有塑料產品都能在經濟中循環,永遠不會成為廢棄物或產生污染。加快設計研發速度,開發可重復使用、可循環或可堆肥的塑料產品。同時,為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也至關重要,由此我們才能提高回收和循環相關產品的能力。即便以最低成本計算,這也意味著每年需要持續投入300億美元。” 因此,艾倫·麥克阿瑟女爵認為,目前亟須在全球建立機制,增強循環的經濟效益,通過確保相關行業也能參與其中來提供穩定的資金流,例如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EPR)等產業主導倡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