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勇 黨永紅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茍俊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高質量推進山上興產業、山下建社區、社區辦工廠,帶動搬遷群眾更好融入搬遷社區,陜西省平利縣委縣政府及相關單位以“十小惠民工程”為切入點,精選了13個安置規模較大,基礎配套較完善的較大安置區抓點示范,補齊安置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領域短板弱項,以宜居、宜業、宜養的環境和惠民、利民、便民的服務措施促進群眾安居。 移民安置社區不僅在于村民安居,更在于弘揚鄉風文明。在城鄉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平利縣發展改革局以社區文明建設為抓手,充分發揮基層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陣地作用,通過謀劃推進“十小惠民工程”引導村民全面提升文化素養,摒棄陳規陋習,形成了良好的環衛和文明習慣,提高群眾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積極性、主動性,助力人居環境改善。 ——建好“小管家”,解決搬遷群眾管理服務問題。 平利縣建立健全社區工作機構,提升社區管理服務水平、全面開展“五新社區”創建,300戶以上的安置社區全部創建達標;制定安置區住宅專項維修基會管理辦法,穩步推進安置房不動產權登記辦證;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依法保障搬遷群眾原有土地承包權益、全面落實醫保、社保等各項惠農政策,聚力做好群眾產業發展、就業落實、服務管理、權益保障和后續扶持等工作。 ——建好“小配套”,解決安置社區基礎設施短板問題。 平利縣聚焦大型安置區對道路、飲水、用電、排污、環衛、綠化、亮化、公廁、停車場、充電樁等基礎設施進行配套完善,實現提質擴容增強服務功能。 ——建好“小平臺”,解決搬遷群眾居住質量問題。 平利縣規范提升大型安置社區活動中心、衛生室、警務室服務水平,規劃建設圖書閱覽室、老年活動室、兒童托管中心,日間照料中心等配套服務設施,立足實際配建健身活動場所,滿足搬遷群眾公共服務需求,提升居住和生活質量。 ——建好“小庫房”,解決搬遷群眾物資物品存放難問題。 平利縣充分利用集中安置區附近騰空收回的易地扶貧搬遷舊宅中安全的連體房、政策保留房等,就近就地集中解決搬遷戶生產工具、棺材壽木等存放問題;同時,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的原則,在有條件的集中安置區周邊建設小型庫房,供搬遷戶存放物資、物品等使用。 ——建好“小餐廳”,解決搬遷特殊群體吃飯問題。 平利縣在大型集中安置區開辦“愛心”餐廳,引導社會志愿服務,為重殘、重病、智障等生活不能自理的搬遷群眾,提供集中就餐和送餐上門等服務,照顧好他們的吃穿起居,解決日常生活困難。 ——建好“小課堂”,解決搬遷群眾技能培訓問題。 平利縣建設11個集鎮安置社區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基地,由人社、扶貧、教科、農業農村、司法等部門分別組成專家團隊,采取“群眾點單,政府做菜”的方式,通過集中、巡講、實訓、自媒體等方式,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創業就業培訓,為群眾就業增收打牢基礎。 ——建好“小廳堂”,解決撒遷群眾婚慶嫁娶場所問題。 平利縣統籌利用閑置資源作為搬遷群眾婚慶嫁娶的場所,實行有償使用、統一管理;同時,加強農村社區婚慶理事會建設管理,移風易俗,倡導社會新風尚。 ——建好“小市場”,解決搬遷群眾融入問題。 平利縣創造條件引入金融、郵政、電信、電力、供銷、經貿、交通等在大型安置社區設點服務,科學布局生活超市、金融網點、公交站點、電商網點、快遞物流等服務設施;積極建設農產品線上線下交易市場,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推進社會消費扶貧,逐步打造功能完善、生活便利的智慧型安置社區。 ——建好“小菜園”,解決搬遷群眾吃菜難問題。 平利縣通過土地流轉等形式,在大型安置區周邊集中建設相應規模的“安心菜園”,破解搬遷群眾吃菜問題;同時,還對有種菜愿望、具備種植能力的搬遷戶合理配置菜園種菜。 ——建好“小公墓”,解決農村文明殯葬問題。 平利縣按照尊重習俗與移風易俗相結合的原則和殯葬管理相關要求,科學規劃,合理選址,穩步推進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實行統一管理,解決搬遷群眾安葬老人問題。“小公墓”后續服務、綠化、防火等由各鎮聘請生態護林員進行管理。 “十小惠民工程”的成效有目共睹。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書記江慧麗就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錦屏社區是由山上多個村的村民搬遷聚集而成,在一段時間里,村民擺攤設點沒有秩序,農具設施隨處亂放,垃圾、污水到處可見……“我們按照搬得下,穩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同時通過“社區宣講”培訓、開展喜聞樂見、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把轉變農村家庭生活觀念,培養良好衛生習慣作為重要內容,不定期在社區宣講各項管理政策,也相應地制定了錦屏社區‘十小工程’管理制度,如今這里的居住環境已今非昔比。” 錦屏社區的變化是平利縣諸多實施惠民工程示范點的一個縮影。隨著社區風貌不斷革新,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一個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畫里鄉村、夢里老家”正在秦巴腹地上次第呈現。
|